第 1 頁:試題 |
第 4 頁:參考答案 |
給定資料
1.近幾年,解決流動人口子女讀書問題已經成為北京市教委的重頭工作。自從2004年出臺“外來農村務工人員子女在北京上學可以免交借讀費”的政策以來,外來人口子女數(shù)量從28萬猛增到38萬。而在2000年,這一數(shù)字僅為8萬,F(xiàn)在,因為西部一些地區(qū)出臺義務教育減免政策,一些學生回流,但北京市外來人口子女數(shù)量仍然接近37萬,超過了全市學生總數(shù)的1/4。“已經出現(xiàn)為孩子上學而進京打工的現(xiàn)象,有的外來務工人員帶著四五個孩子來北京,就為解決教育問題,甚至出現(xiàn)了專門的‘學生進京中介’。”北京市教委有關負責人在介紹北京流動兒童狀況時指出,并對這_現(xiàn)象表示擔心。
截至目前,北京現(xiàn)有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43.37萬人,70%以上在公辦中小學就讀,是2001年公辦學校接收人數(shù)(7.5萬人)的三倍。盡管這幾年公辦學校不斷擴大招生數(shù)量,但在未經批準的自辦學校上學的外來學生人數(shù)仍在不斷增加。截至2011年8月,朝陽、海淀、大興、昌平等9個區(qū)共有兩百多所未經批準的自辦打工子弟學校,就讀的外來學生近10萬人。
根據調查,在這兩百多所未獲批準的學校中,有132所存在嚴重安全隱患,直接威脅著4.2萬名學生的生命安全。除了硬件不達標外,軟件問題也很嚴重,這些學校幾乎全都不具備最基本的辦學條件。如:無校長上崗證,教師沒有教師資格,辦學場地狹小,多數(shù)學校從未做過課間操,不具備最基本的教學設施、設備。多數(shù)學校未按國家規(guī)定的課程開課,且沒有課程計劃、教學方案,教育教學質量無法保證。
有關專家認為,“目前已經出現(xiàn)了教育的二元結構現(xiàn)象,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上學問題已經成為一個‘教育怪圈’”。在公辦學校上學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而部分外來人員子女在不合格的教育環(huán)境下可能成為“邊緣群體”。專家表示,“北京應該科學測算外來人口承載能力,解決流動兒童就學問題首先要解決‘存量’,同時要控制‘增量’,避免出現(xiàn)‘邊緣群體’”。
2.2011年北京市教委采取“分流一批、規(guī)范一批”的方法,對存在嚴重安全隱患且又無法改造的自辦學校予以取締,并對各相關區(qū)公辦學校進行維修和增建,確保能夠接收分流學生。在此次綜合治理過程中,北京關停24所打工子弟學校,對于涉及的1.4萬余名學生,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羅潔介紹,在拆遷打工子弟學校過程中,北京市要求各區(qū)縣堅持“三先三后”原則:先拆民居,后拆學校;先有學生分流工作方案,后組織實施;先分流安置好學生,后才允許拆校舍。據悉,海淀區(qū)共有4所拆遷學校,涉及分流3200余名學生。目前,4所學校分流結果確定,新希望小學、紅星小學學生被分流到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小學北校區(qū);綠園小學學生被分流到肖家河樹村分校;苗苗小學學生被分流到中塢小學、陶行知小學和六郎莊小學。海淀區(qū)政府承諾專項投入900余萬元,用于校舍修繕、改造,搭建臨時教室,配備課桌椅,增加師資配備144名。朝陽關閉9所學校。除符合借讀條件的400多名學生入讀免費公辦學校外,其余分流學生入讀政府委托民辦學校,每生學費僅350元,遠低于原學校千元左右的收費,差價由政府財政補貼。朝陽區(qū)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區(qū)星河雙語學校、安民學校和博雅學校已接受朝陽區(qū)委托,在東八間房、姚家園等8個校區(qū)開設分校接收分流學生。
3.沒有北京戶籍成了張女士的心頭之痛,尤其是當女兒的高考迫近時,每一則關于高考的新聞都讓她緊張。前幾年,異地高考的呼聲一度讓她樂觀過,但現(xiàn)在看,她女兒是很難趕上這班車了。在北京教育考試院發(fā)出的高考報名通知中,報名條件中的“具有本市正式戶口”依然在列。王先生和張女士同在北京一家事業(yè)單位工作,兩人的子女是北京市西城區(qū)某中學高二年級的同班同學。但兩家所面臨的境遇卻全然不同。王先生是博士,2000年作為引進人才獲得了北京市戶籍,他的兒子晨晨也因此上了北京戶口,從浙江寧波老家轉來北京上學。張女士是江蘇人,夫婦倆都沒有北京戶口,女兒麗麗的戶口所在地仍是江蘇,麗麗從小學5年級開始在北京就讀。
雖然在這之前,北京市已經放寬了政策,允許外地戶籍的小學生繼續(xù)升入北京的初中獲得義務教育,但是麗麗在北京上初中還得給學校繳納兩萬元的借讀費。在張女士看來,“為了孩子,能用錢解決的問題都不是問題”。但現(xiàn)在,她不得不面對麗麗要回江蘇參加高考的困境。在北京,跟張女士一家境遇類似的人群非常龐大。
4.小趙,28歲,河北張家口人,宣化師范學校畢業(yè)。畢業(yè)后,他來到北京一家私立學校當老師,一年之后,他自己在北京開立了自己的第一所打工子弟學!嘶@子小學,這所學校的生源是外地來京的菜農的孩子們。此后,他歷經幾次取締風波,輾轉于北京海淀、豐臺、房山和朝陽等區(qū),斷斷續(xù)續(xù)開了4次打工子弟學校,最終都以失敗告終。
辦學到2007年,光取締通知書就收到過十多張,學校時間辦得最長的也就是一年半,輾轉于北京海淀、豐臺、房山、朝陽四個區(qū),哪個區(qū)風聲緊就趕緊“扯呼”,哪個區(qū)風聲松了又“胡漢三”回來了,可謂顛沛流離。因為披著非法的外衣,不受法律保護,其中還歷經租房被拒等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