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經濟學
一、勞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勞動要素的特點:1、動力性2、自我選擇性3、個體差異性4、非經濟性n
二、勞動力的供給與需求
1、人力資源:它作為一種勞動力供給實體、作為一個統(tǒng)計對象,是指以國家或地區(qū)為范圍的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數量。人力資源總量=勞動力人口數量(人力資源數量)×質量
2、人力資源的數量:一個國家或地區(qū)范圍內勞動適齡人口的總量,減去其中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口,加上勞動適齡人口之外具有勞動能力的人口。
3、勞動力供給的內容:
微觀勞動力供給;中觀勞動力供給;宏觀勞動力供給?
4、勞動力需求:是一種派生性需求,因而也稱為“引致需求”。
5、使用勞動要素的根本原因是:社會消費需求
6、勞動力需求的增量產生的根源是:
社會消費總量的增加;消費結構的變化;消費內容的豐富化。?
7、微觀勞動力供給:即發(fā)生在個人身上的勞動力供給。
8、微觀勞動力供給取決于:經濟單位(社會、地區(qū)、部門、用人單位)的工資水平。
9、中觀勞動力供給的影響因素:
工資競爭力;專業(yè)教育的門類;人的就業(yè)偏好;勞動要素的流動性?
10、影響宏觀勞動力供給數量的因素:
人口因素;勞動參與率;勞動時間?
11、影響宏觀勞動力供給質量的因素:
遺傳、其他先天和自然生長因素;教育因素;人力投資數量?
人力投資的動力;經濟發(fā)展水平與經濟體制;社會文化與觀念因素?
勞動力供給的變動。
三、完全市場競爭條件下的工資水平與工資結構
1、工資的定義:所謂工資,是指勞動者被用人單位錄用后,完成規(guī)定的勞動任務而作為勞動報酬領取的、由該用人單位支付的一定數額的貨幣。
2、工資的主要形式有: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金、津補貼以及職工個人福利等。
3、工資原理:
早期的工資論:生存工資論、工資基金論;邊際生產力工資論
供求均衡工資論;工資談判論;分享工資論
4、工資導向政策的內容包括:
向國民經濟重點行業(yè)、新興產業(yè)傾斜的政策,支持其發(fā)展。
向經濟發(fā)展重點地區(qū)傾斜的政策。
對社會需求大,但人們不愿意從事的職業(yè)、公眾給予扶持的政策。
吸引人才、限制低素質勞動力的制度。
5、工資導向政策的手段包括:
撥款、貸款 ;稅收減免;工資補貼? ;對一些特殊崗位如科學家、企業(yè)家給予高工資待遇等。
6、最低工資政策的定義:
政府根據一個地區(qū)的最低生活消費水平、物價水平和社會勞動者撫養(yǎng)人口系數,確定的最低工資標準。
7、收入政策的含義:
狹義的收入政策是指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用于控制貨幣工資與物價的增長,達到宏觀經濟的穩(wěn)定。廣義的收入政策不僅包括宏觀調控,而且包括在一定社會總收入、一定工資總量的條件下,對以工資勞動者為主體的居民個人分配關系的調整政策,即社會收入分配政策。
8、收入政策的作用:
有利于宏觀經濟的穩(wěn)定;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縮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及其危害。
9、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標——基尼系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