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歸責與免責
法律責任的認定和歸結(jié)簡稱“歸責”,它是指對違法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進行判斷、確認、歸結(jié)、緩減以及免除的活動。
(一)歸責原則
歸責原則體現(xiàn)了立法者的價值取向,是責任立法的指導方針,也是指導法律適用的基本準則。歸責一般必須遵循以下法律原則:
1.責任法定原則。
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發(fā)生后應當按照法律事先規(guī)定的性質(zhì)、范圍、程度、期限、方式追究違法者的責任;作為一種否定性法律后果,它應當由法律規(guī)范預先規(guī)定。(2)排除無法律依據(jù)的責任,即責任擅斷和“非法責罰”。(3)在一般情況下要排除對行為人有害的既往追溯。
2.因果聯(lián)系原則。
其含義包括1)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行為與危害或損害結(jié)果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這是認定法律責任的重要事實依據(jù)。(2)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首先確認意志、思想等主觀方面因素與外部行為之間的因果聯(lián)系,有時這也是區(qū)分有責任與無責任的重要因素。(3)在認定行為人違法責任之前,應當區(qū)分這種因果聯(lián)系是必然的還是偶然的,直接的還是間接的。
3.責任相稱原則。其含義包括1)法律責任的性質(zhì)與違法行為性質(zhì)相適應。(2)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應當與違法行為的危害或者損害相適應。(3)法律責任的輕重和種類還應當與行為人主觀惡性相適應。
4.責任自負原則。其含義包括1)違法行為人應當對自己的違法行為負責;(2)不能讓沒有違法行為的人承擔法律責任,即反對株連或變相株連;(3)要保證責任人受到法律追究,也要保證無責任者不受法律追究,做到不枉不縱。
(二)免責
免責是指行為人實施了違法行為,應當承擔法律責任,但由于法律的特別規(guī)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免除其法律責任,即不實際承擔法律責任。
免責的條件和方式可以分為:
1.時效免責。
2.不訴免責。
3.自首、立功免責。
4.有效補救免責。即對于那些實施違法行為,造成一定損害,但在國家機關歸責之前采取及時補救措施的人,免除其部分或全部責任。
5.協(xié)議免責或意定免責。這是指雙方當事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nèi)通過協(xié)商所達成的免責,即所謂“私了”。
6.自助免責。自助免責是對自助行為所引起的法律責任的減輕或免除。所謂自助行為是指權利人為保護自己的權利,在情勢緊迫而又不能及時請求國家機關予以救助的情況下,對他人的財產(chǎn)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應措施,而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認可的行為。
7.人道主義免責。在權利相對人沒有能力履行責任或全部責任的情況下,有關的國家機關或權利主體可以出于人道主義考慮,免除或部分免除有責主體的法律責任。
第二節(jié) 法律制裁
一、法律制裁的含義
法律制裁是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對違法者(或違約者)依其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而實施的強制懲罰措施。
二、法律制裁的種類
根據(jù)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的性質(zhì)不同,法律制裁可以分為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違憲制裁。
(一)民事制裁
民事制裁是由人民法院所確定并實施的,對民事違法者或應該承擔責任的其他組織和個人,依其所應承擔的民事責任而給予的強制性懲罰措施。
(二)刑事制裁
刑事制裁或稱刑罰,它是人民法院對于犯罪行為者根據(jù)其所應承擔的刑事責任而實施的懲罰措施。
(三)行政制裁
行政制裁是指國家行政機關對行政違法者所實施的強制性懲罰措施。根據(jù)行政違法的社會危害程度、實施制裁的方式等不同,行政制裁又可分為行政處分、行政處罰、勞動教養(yǎng)三種。
(四)違憲制裁
違憲制裁是對違憲行為所實施的一種強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