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切實加強領導,務求節(jié)約型社會建設取得實效
第一,高度重視,明確責任。各地方、各部門、各單位要進一步提高對加快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認識,切實把這項工作作為一件大事,放在重要議事日程。(高度重視,提高認識的的經(jīng)典應用)
第二,加強協(xié)調,密切配合。國務院各有關部門都要認真履行職能,按照職責分工,圍繞做好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近期重點工作,盡快制定具體政策措施,指導各地方、各方面節(jié)約資源工作。要加強協(xié)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組織協(xié)調的經(jīng)典應用)
第三,政府帶頭,做好表率。政府帶頭節(jié)約資源,既是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的重點任務,又是加強政府自身建設的重要內容。要加大建設節(jié)約型政府的工作力度。嚴禁濫用公款消費,杜絕辦公浪費,實行“陽光”采購。(教育培訓、提高素質的經(jīng)典應用)
第四,加強宣傳,營造氛圍。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積極參與。要在全社會樹立節(jié)約意識、建設節(jié)約文化、倡導節(jié)約文明,教育每個公民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形成“節(jié)約光榮、浪費可恥”的社會風尚。(加強宣傳,營造氛圍;教育培訓、提高素質的經(jīng)典應用)
第五,狠抓落實,注重實效。(全面落實的經(jīng)典應用)
三、關于“萬能八條”需要強調的一個問題
我們提出的“萬能八條”體現(xiàn)了矛盾的普遍性,但是我們決不能忽視矛盾的特殊性,在提出對策時要把辯證思維和發(fā)散性思維相結合。俗話說,“有的放矢”、“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個蘿卜一個坑”,我們在強調矛盾的普遍性,重視“萬能八條”的同時,必須重視矛盾的特殊性,注意運用發(fā)散性思維,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針對不同的社會問題靈活地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策略。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萬能”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要注意組合應用。實際上,所謂的“萬能”應該這樣來理解:“萬能八條”其實不是萬能的,但沒有“萬能八條”是萬萬不能的。
因此,在提出對策時,思維要發(fā)散,可以參照“萬能八條”,但千萬不能照搬照抄,使“萬能八條”變成了一種教條,更不能被其束縛住我們的思維,要根據(jù)實際問題的具體情況提出對策,“萬能八條”中提到的內容,能用則用,如果不合適,也沒有必要面面俱到。
第三步 評估對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一、如何判斷對策的有效性
近幾年的公務員申論考試中,對策的有效性分析成為考察的重點,那么什么樣的對策才是有效的呢?
首先,對策要有針對性。
所謂對策的針對性,也就是要針對問題提出方案。它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其一,對策應該與所給材料的傾向性相吻合。其二,實施對策方案要緊緊圍繞前面概括材料所提出的主要內容,切中要害對策的針對性,形象的說,就是“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一個蘿卜一個坑”。所謂的“鎖”和“坑”就是存在的問題。所謂的“鑰匙”和“蘿卜”就是解決問題的對策,它們之間是一一對應的關系。如果不能使你所提出對策的指向和存在的實際問題相一致,那么你的對策就是無效的。
其次,對策要有可行性
提出的對策必須是可行的,不能是不切實際的空想,妙談三千卻百無一用的建議是答題的大忌。可行性對策有兩個限制條件:
一是要符合虛擬人物的身份
二是符合政府職能,具有可操作性。
例子:國家公務員2005年申論試題第一題
第三,對策要有合情、合理、合法性(要符合政府部門的職能)
文章提出的對策必須符合社會的倫理道德規(guī)范、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如果對策違背了上述的任何一項,都是不可行的。
二、分析對策有效性的步驟
第一步:弄清題干內容
包括:(1)題干要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利用原因分析方法分析出該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2)要求選擇正確選項還是錯誤選項;(3)對分析說明部分有什么要求;(4)字數(shù)限制。
第二步:分析備選對策選項
分析備選對策選項時對每一個選項都要從針對性、可行性、以及對策是否合情、合理、合法這四方面來驗證。
第三步:按要求選出備選選項,具體成文
申論考試對于對策的有效性分析除選擇出符合題意的選項外,還要求對不正確的選項進行說明。例如回答的形式可以是:錯誤的選項是A,A選項錯在……,應該是……;或者表述成:A錯誤,……(陳述正確作法),A沒有……。
我們在進行第二步分析備選對策選項時,已經(jīng)對每一選項為什么正確或錯誤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在具體成文時,只要將我們在前面的分析結果用精練的文字在字數(shù)限制范圍內敘述出來就可以了。
相關推薦:考生口述:我如何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公務員國家 |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安徽 | 浙江 | 山東 | 江西 | 福建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