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掌握科學的記憶方法 國家公務員考試的內容較多,許許多多的知識需要我們去學習和吸收,因而備考任務繁重。而且,大多數(shù)報考者都已參加工作,精力極為有限。要想消除或減輕這一不利因素的影響,只能在提高學習效果上下功夫。 掌握和運用科學有效的記憶方法,在這里便是具有極為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
對于時間極為有限的應試者來說,在備考過程中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將大裨益。
(一)心象法
心象法,也叫回憶反思法,是在運用各種記憶原理的基礎之上,借助于形象、聯(lián)想及感覺來重溫過去已經學到的知識。大多數(shù)人在閱讀之后所獲得的知識往往并不會深深地鐫刻在腦海中,很大一部分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被遺忘。研究表明,學習過后的24小時之內,所學東西的80%都會被忘記。最后留下的必然只是一些零散的信息。由于理解新知識所必需的基本知識已經在頭腦中銷聲匿跡,吸收新的信息便自然困難。在這種狀態(tài)下,應考者學習起來必然非常吃力,記憶也殘缺不全。"整個學習、理解和記憶過程都是枯燥乏味和充滿艱辛的。"
這就要求我們勤于復習,在再次閱讀或回想過程中隨時將原來漏掉的東西補上,以便在學習、理解和記憶三者之間建立一種良性循環(huán),從而使備考過程輕松順暢地進行。當然,回憶反思不是專注于具體事物和形象,而是靠潛意識來回顧以往的經歷和體驗。以關鍵性的記憶形象為中心來構建一個多維的、形象的心象記憶圖,將各種各樣的知識信息有機地銜接起來。
心象法的運用,沒有固定模式,也無需制定一個嚴格的計劃。關鍵是結合自身情況持之以恒,,反復進行。為了提高效率,每一個應試者都應該搞清楚自身的記憶節(jié)奏(即記憶力的高潮與低潮出現(xiàn)的時間及持續(xù)過程的長短)并根據(jù)記憶節(jié)奏找出整個學習期間那些高效率的時間段,充分利用這些時間進行復習。一般來說,學習初期和末期所學的東西以及相互聯(lián)系的或突出的東西,在人們的頭腦中留下的痕跡往往較為深刻,而在學習中段所學的以及那些彼此毫不相干的知識則易于被遺忘。導致這種狀況的原因在于人的記憶痕跡彼此之間會互相抑制和逆向抑制,順向抑制則剛好與此相反它是指人們在連續(xù)記憶相似的東西時,后來的記憶抑制原有記憶的現(xiàn)象。兩者交互作用,就會使記憶衰退。但是,最先的記憶雖然也要受到逆向抑制的影響,但在它之前沒有更先的記憶,因而它便免除了順向抑制的作用。與此同理,發(fā)生在最后的記憶雖然受到順向抑制的作用,但由于它后面再也沒有別的記憶,因而不可以不受逆向抑制的影響。正因為這樣,最初與最后的記憶,才會比中間的記憶更深刻,更持久。因此,我們應該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學習初期或末期來記憶。而且,一個人學習持續(xù)的時間也并非越長越好。應該結合自身的身體狀況和習慣來決定。一味地爭時間并不可取。因為,較長一段時間不休息,不只是增強了應試者的疲勞與困倦,而且還會使他的回想力也越來越弱,前后信息之間的大量聯(lián)系也因此而被割斷。這種做法有時真是得不償失,遠不如稍微增加一些休息的時間與次數(shù),一來使自己身心不斷得到放松,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提高學習效果。因為休息期間大腦有機會對已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和分類,從而使下一階段的學習具有更為堅實的基礎,備考者的理解力以及吸收新知識的能力也因此而得到加強。總之,休息期間對于所學知識的記憶不是比持續(xù)學習少,而是更多。
回憶反思法可以在任何時刻進行,通常情況下臨睡前的效果最好。備考者首先應該粗略地瀏覽一下備考內容的主要部分,理出一個大致的框架,在思想上明確彼此之間的聯(lián)系,然后將相關的內容串聯(lián)起來,以加深記憶,增強理解。待反思結束以后,最好對照檢驗一下回憶的準確程度。這樣,那些尚未記憶的以及記憶不太確切的信息便會在你的頭腦中比平常留下更深的印象。
(二)交替推進法
同一外界刺激持續(xù)作用于人腦的程度有一個遞減速的傾向。當你一口氣記下某一學科的大量知識時,或許自我感覺頗為良好,但事實上效果并不理想。因為,持續(xù)記憶類似的內容過久,記憶力會急劇下降。為避免這種狀況,備考者應該很好地運用交替推進法,即在備考過程中有意識地控制各門學科的備考時間,通過各科交叉復習的做法來提高備考效率。
國家公務員考試科目較多,僅公共基礎知識就分為政治、法律、行政學、行政職業(yè)能力測試以及公文寫作五個部分。每一個科目都有自身相對獨立的知識內容對于備考者大腦皮層的刺激將會逐漸減弱。而且還會引發(fā)大腦疲勞以及思維定勢的形成,由此導致備考效率的下降。因此,應試者在備考過程中應該注意不同知識內容的調節(jié)與搭配,不宜連續(xù)學習在內容和特點方面相近似的科目,應使前后學習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對比差異。比如有的人心理素質較好,能夠沉著、冷靜地對待外界的各種壓力使自己免受各種外在因素的干擾和沖擊,整個備考過程能夠有條不紊地進行,而有的人則心理素質較差,不僅不能冷靜地對待外界各種因素的干擾,而且也不能正確評價和正視自身的實力,往往表現(xiàn)為缺乏信心,情緒變化較快,讓自己受制于外界的各種壓力。在交替推進的過程中,隨心所欲地改變自己制訂的復習計劃甚至讓別人牽著自己的鼻子,因而極為被動。再如,有的人身體素質較好,持續(xù)學習很長一段時間也不覺得疲勞。而有的人則體力不支,復習一會兒便覺得頭暈腦脹,昏昏欲睡,頭腦里一片混亂,必須停下來休息一會兒之后才能繼續(xù)。兩者交替?zhèn)淇嫉拈g隔時間便有較大的差異。這就要求每一個備考者在運用交替推進法時必須以自身狀況為依據(jù),切忌盲目、機械地模仿別人。當然,各門學科之間的備考間隔也并非絕對地固定不變。它應根據(jù)身體狀以及實際的備考效率等因素來進行靈活安排,不可強求。當自身感到復習效率開始下降時,就應適時地轉向復習其它科目,完全沒有必要硬著頭皮堅持下去。
(三)點面結合法
點面結合法,是指在備考過程中既注意各個知識內容和要點的把握,同時又弄清楚它們之僮的橫縱聯(lián)系,掌握知識內容的總體框架。做到既抓點帶面,又以面扶點。但同時也不是主次不分,眉毛胡子一把抓。
備考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處理好點面關系。如果只注重學科知識點的掌握,而忽視彼此之間的相關聯(lián)系,便會使備考內容成為一盤散沙,導致備考者應變能力下降。在考試過程中,一旦碰到題型翻新,測試的內容以另一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或者提問的角度發(fā)生改變時,考生便會束后無策。面對的試題似曾相識,但又不敢或不能確定。考試成績當然難如人意。此外,只注重對于學科整體框架的把握,而忽視記憶具體的知識內容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這樣雖然能夠從知識的關聯(lián)性以及內容體系的完整性上來掌握備考內容,并且能夠使自己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但卻很容易使考生所給出的答案走入空洞無物的誤區(qū),結論沒有基礎知識的支持,缺乏說服力,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考試成績。可以這么說,能否處理好點面關系,是考試成敗的一個關鍵性的決定因素。
無論是傳統(tǒng)模式的考試,還是新近興起的標準化考試,都要求正確處理好點與面的關系。當然兩者在做法上各具特色。傳統(tǒng)考試的準備以考試目標為導向,要求緊緊抓住與之相關的重點和難點,然后旁及與這些難點和重點相關的其它輔助內容,分清主干和枝葉,在把握住重點與非重點的內在關系的基礎上來掌握備考的全部內容。標準化考試則與此有所不同。它的考試目標不很明顯,通常借助于許多極為分散的測試點來反映,而測試點的分布又以考試科目的知識點和能力點為依據(jù)。全部內容組成了一個嚴密的網(wǎng)絡體系,因而要求考生既要把握各門學科教材中的知識點與能力點,又要對它們進行相關分析,力求從整體結構上予以把握。
運用點面結合的方法進行備考,考生應從了解各門學科的知識體系結構入手,以章節(jié)目錄為線索和依據(jù)擬出一個涵蓋了各部分內容的整體框架,然后對具體的內容再進行整理和分類。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邏輯關系。當然,這也并不意味著在備考過程中平均使用力氣,對于各部分內容的地位和重要性,仍需作出客觀的區(qū)分。在重點章節(jié)和內容上應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而對于一般的內容則可粗略一些。為了準確把握各門學科的重點之所在,考生可以參照一下考試大綱。當確定了某一科目內容的主體結構之后,就應以這些主干為線索,采取"抓干、摸枝、再及葉"的辦法逐層漸進地拓展以公務員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中的行政學為例,其整體框架由行政機構、行政領導和公務員制度等部分構成。把握了這些主干部分只是復習的第一步,必須由此而進一步深入下去,亦即摸枝及葉。拿行政體制來說,其枝為行政體制的構成和行政體制的構成和行政體制改革等,而行政體制的各個組成部分則是它的一部分枝葉。其它科目也大體可以仿照這種模式進行備考。這樣做不僅可以減輕機械記憶的枯燥乏味感,而且還有助于訓練自己的應變能力,以形成良好的應式基礎。
(四)聯(lián)想記憶法